||  欢迎访问甘肃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甘肃环境保护网官方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资讯 - 环保要闻
“兰州蓝”由“浅蓝”走向“深蓝”
发布时间:2021.01.17    新闻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浏览次数:


1月6日,兰州天气晴朗,最低气温达-15℃,天空湛蓝洁净,黄河水清宜人。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瞿娟 摄


      刚刚过去的2020年,兰州市全面打赢蓝天保卫战,环境空气质量取得令人欣喜的新成效,全年优良天数达到312天,消除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环境空气质量八年来持续改善,圆满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市民的存在感、幸福感越来越浓。

      一年收获312个好天气
      1月5日,小寒节气。蓝蓝的天上飘着几丝薄云,凛冽的寒风也难以吹散市民们户外锻炼的热情。

      在兰州市南滨河路市民广场,晨练的人们不约而至。70多岁的市民岳美玲像往常一样在这里打太极拳。“这几年,兰州市的空气变好了,天蓝蓝的,阳光和煦,市内又建了很多小游园、小广场,老年人能在这样的环境下锻炼真是一种享受。”岳美玲说。

      与岳美玲感受相对应的,是兰州市发布的一组数据。“2020年兰州市全年优良天数达到312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2%。”兰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钱崇麟介绍,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的六项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其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浓度分别为15微克/立方米、47微克/立方米、76微克/立方米、34微克/立方米、2.0毫克/立方米和150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16.7%、6.0%、3.8%、5.6%、20.0%和0.7%;综合指数4.93,同比下降6.5%;消除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环境空气质量八年来持续改善。

      细颗粒物(PM2.5)是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污染因子。钱崇麟告诉记者,2013年兰州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67微克/立方米,去年控制在34微克/立方米,首次实现历史性达标,标志着兰州市正式迈入细颗粒物浓度达标城市行列。预测去年兰州市PM2.5年均浓度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3位、在北方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位。

      城市名片由“浅蓝”走向“深蓝”
      曾几何时,兰州冬天见不着太阳,夏天看不到蓝天,空气环境质量一度困扰着市民的生活。

      为了让蓝天成为常态,从2012年起,兰州市痛下决心治污。确定了“以人为本、科学治污、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开创了大气污染治理“兰州模式”,被很多城市争相学习。兰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千上万名网格管理员在治污中发挥了大作用。网格化管理能够通过各部门相互联动发挥更大的功能。如收缴违规火炉、足额发放免费引火煤、清理背街小巷的垃圾和积土、结合相关部门治理违规工地等等。

      几年来,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明显。钱崇麟说,2013年国家实行新标准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当年兰州市优良天数191天、优良天数比例仅为52.3%。2020年全市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121天,比2015年增加了60天。去年兰州市优良天数预测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4位、在北方省会城市中排名第2位。

      记者了解到,亚洲空气清洁中心发布的《大气中国2020: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报告,对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指数与政策措施指数分别进行排名和评价,其中兰州市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得分排名第7位、政策措施得分排名第28位,在仅有的14个综合评分超过满分100分的城市中,兰州市综合评分排名第6位。“兰州蓝”开始由“浅蓝”走向“深蓝”。

      优良天数增多,环境质量改善,呼吸系统疾病减少,兰州市民有了更多更实在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同时,环境质量改善也吸引了更多人前来观光旅游、投资项目,实现了经济总量持续增加、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达到了治理环境与加快发展相互促进、双丰收的效果。

      科学有力的“冬防”管控
      兰州地处黄河河谷盆地,四面高山阻隔的地理和气象条件,限制了城区空气的垂直和水平流动,再加上兰州秋冬季静风天气多、污染物不易扩散,工业布局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大气污染防治压力较大,如何进行5个月的采暖季大气污染防治,是蓝天保卫战的重中之重。

      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武卫红介绍,兰州市充分利用现有的535套网格化监测设备,精准发现污染源,及时掌握城区及市域范围内污染物变化迁移情况,并指定专人对大气污染开展溯源分析调度,及时发现和消除污染源头。同时,利用无人机航拍巡查技术,对城区及周边各类土方工地和削山造地项目、“散乱污”企业、低空面源污染、农业源污染等开展全域无死角航拍取证,对发现的各类污染源第一时间进行查处。

      与此同时,利用扬尘智能监控设备,对重点部位周边以及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以上、土方施工期7个月以上的施工工地,在其主要进出口及上下风向安装在线视频监控及PM10监测设施,实现区县、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协调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市气象台,及时提供气象及扩散条件,建立多部门、多领域的综合分析研判机制,每周组织开展一次研判,综合污染源排放情况以及气象因素影响,对未来空气质量进行预测预判,实现3天精准预报、7天潜式预测,为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提供科学预判支撑。

      “为确保冬防措施落实到位,本次冬防继续量化问责。”武卫红告诉记者,兰州市将坚持依法依规依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从严从紧的原则,对市大气指挥办及大气污染督导组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技防体系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年度冬防方案任务目标完成等三类情况,按照问题数量,对区县及以下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市直相关部门的党政领导干部实施层级限期问责。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隐私与安全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联系方式:(0931)8649676 (0931)8786263   邮箱:gshbcyxh@126.com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甘南路171号(兰海商贸城院内)   
  陇ICP备18003209号-1 陇ICP备18003209号-2 公安备案号:62010202002920    邮编:730000   联系电话:(0931)8649676 (0931)8786263